文章賞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中國傳統社會中,男性肩負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使命,總是被賦予較高的權力和責任;女性卻是從小被灌輸「女子無才便是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三從四德」等觀念,重男輕女的風氣從《詩經》中稱生男為「弄璋」,生女則謂之「弄瓦」,可見一斑。因此兩性之間的不平等,主要緣於傳統男尊女卑的文化,對兩性的刻板定位所致。

   女人是「油麻菜籽命」的宿命觀讓女人從披上嫁衣那一刻起,成為裡外不是人的「邊緣人」,自此娘家把女兒當「外人」,夫家也不認同是「自己人」,這殘酷的事實像萬里長城般阻隔著女兒與娘家的互動。因此有一首詩描寫了新嫁娘的心情:「拜別高堂日欲斜,紅巾拭淚貴新花。徒來生處卻為客,今日隨夫始是家。」新娘子在成婚之日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只是家中的「過客」,如今要離開生長多年的家庭,新娘子不禁要問:女兒出嫁,真的是潑出去的水嗎?

   漢朝名醫淳于意因有罪將被處以肉刑,淳于意被綁往京城前,不禁感慨萬千地對著五個女兒說:「生子不生男,緩急非有益!」於是,緹縈一路隨父到長安,上書天子為父伸冤,一片孝心表示為了父親願意成為官婢代父贖罪,希望皇帝讓父親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孝文皇帝深受感動,並接受了孝女緹縈提出讓人犯有機會改過自新的想法,自此廢除殘酷的肉刑,「緹縈救父」遂成為傳頌千古的佳話。這則故事讓我們瞭解女兒對父母有著一份責任感,也是因為血濃於水的親情動搖了根深蒂固、不盡合理的社會規範,漸漸地改變傳統觀念中男女兩性在奉養父母的義務及態度。誰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猶記得結婚那天,父親交代兄長只要禮車一開動就要在後面潑水,表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當時我氣憤地表示我不是潑出去的水,因為婚後我還要繼續住在娘家,直到存足買房子的頭款為止,所以要求父母將水往娘家裡潑,表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進來的水」!父親深深瞭解我的心意,眼神之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是指新娘子要能善待夫婿、永相廝守、白首偕老,就如同『覆水難收』是不能輕言離婚之意,這是一種祝福,不是嫁出去就不要妳了!」婚後我深切地體認:嫁夫當然就要隨夫,公婆也是孝順的對象。女兒出嫁是多了一對父母,公婆多了一個女兒;兒子結婚是多了一對父母,岳父母多了一個兒子。因為結婚時我們夫妻雙方就有這種想法,所以不論是對父母、公婆,或是對父母、岳父母都一樣的孝順,不再被傳統觀念「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束縛。

   在目前的工商繁榮社會,媳婦「孝敬公公婆婆」為人所稱讚,女兒「孝順娘家父母」更是理所當然,出嫁後的女兒並不因為身份的改變或工作的繁忙而放棄照顧父母的權利與義務。因此在婚後能將娘家當作一個安全堡壘,與父母互動更加頻繁、感覺更親密,甚至絕大多數的父母認為女兒比兒子孝順、貼心,並視沒有生育女兒為人生一大憾事了!所以嫁出去的女兒,豈是潑出去的水!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性別平等期刊/投稿者:陳淑慧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