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化這堂課
(歐洲語文學系 李翌廷/文)
文化這個名詞,對我來說一直很難理解,多少知道他的意思跟內容,卻無法用言語解釋。我認為的文化,是跟歷史有關,沒有歷史哪有文化,本以為這堂課,就是說說德國歷史,德國傳統,德國的藝術…等等。但是當開始上課後,課程讓我驚訝,內容不是我所想的那樣,一開始上課就解釋我不懂的文化兩個字,從各個觀點,讓我對文化有了許多不同認識,文化是橫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概念,制度、政治方面也是文化的一部份,人類的思想、信仰、特別符號、個別的語言、價值觀、關飯等等…也是文化。
其中有幾堂課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會想想台灣是否也是類似情形,典型的德國人,那典型的台灣人呢?這個典型是不是刻板印象,我常常在想,什麼是典型的台灣人?那有誰是台灣人?台灣歷史上的外省、本省、原住民、客家人,這四種不同的種族,或者說,不一樣特徵的人,那他們誰是台灣人,原住民是南島民族,本省外省一樣都是從中國大陸來,只因先後來台,就分本省外省,客家也是中國大陸來的,那誰才是真正的台灣人,還是說根本沒有真正的台灣人,這真是難解的題目,到最後這四種不同時間來的台灣的人,全部都變成台灣人,如果這個難題解決了,那典型該怎麼解釋?講台語、講國語、講原住民語的、講客家話的,哪一種語言是典型台灣人說的呢?或許,台灣人有很多特色,只是太多特色就顯的沒有特色,就像山珍海味放在你面前,每一樣都很好吃,但你卻無法說出哪一樣最好吃,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好好的思考。
德國的問題?德國有什麼問題?當我還沒深入了解德國前,他看起來一切安好,但是不同的人,談論同一個名詞,卻都有不同的意義與內涵,德國人或許談統一問題、或許談德國的未來。而非德國人談的可能是德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或是德國在歐洲的貢獻。那在台灣呢?台灣有哪些問題?政治鬥爭,民生問題,教育制度問題,這是我身為台灣人所看到的,而非台灣人看到的是台灣如何被中國打壓,在國際上未何沒有地位。其中台灣有著和德國一樣的問題,外籍勞工,在德國,客籍勞工的願望是認真工作幾年有錢回家過好生活,那台灣的外籍勞工何嘗不是,但事實上,回家都只是探親,大部分勞工都留下來,或者再度申請來台工作,有的結婚生子迎接第二代,甚至第二代也留下來繼續迎接第三代、第四代。而外國人卻成為本國人的阻力,他們要求公資不多,這也是的本國人競爭力大大下降,失業率直直上升,台灣目前不就遇到這樣的問題嗎?
當台灣碰上德國,不外乎是旅遊、留學、長期旅居國外、嫁娶德國人。德國人勤勞、認真、為求穩定而事事精確,一絲不苟。從上到下展現出來的,是讓人驚愕的的規律。而台灣人呢?差不多先生、小姐卻無法適應。德國人無論食衣住行育樂,隨處捻來都有值得學習的足跡。而身為台灣人的我,在台灣,除了學校,還有自修以外,其他地方幾乎看不到學習的足跡。德國文化跟台灣文化的衝擊,德國人的耿直、節省,使得台灣宴客菜讓他們無從下手,德國心直口快,使得外國人無法招架,常造成誤會,德國人守法和台灣人的知法犯法,差別有多大,讓人難以想像。德國文化上的最後一課。倒數第二張投影片寫著,這裡不是德國,這裡是台灣,請遵守台灣的生存規則。沒錯,生活在台灣,的確是要遵守台灣的生存規則,可是台灣人是否有想過要改變生存規則?
上德國文化這門課,對我來說不只認識德國的文化,也讓我開始多關心我生活的國家,讓我正視許多從來沒發現的問題,在跟德國比較的過程中,使我有不同想法,我們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台灣未來的生存規則也是我們可以訂的,何不先從我們開始呢?
德國文化期末報告
(歐洲語文學系 張麗玲/文)
歌德在「浮士德」這本書有句名言:「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剛開始,老師先以各學說及角度來探討關於「文化」這名詞,我覺得枯燥,似乎跟以前學到各科目的學說理論一樣,硬梆梆的。不過,接下來有點轉變,歌德的話,似乎在我心裡發酵了(雖然我並沒有把浮士德看完)。我本來就喜歡人造的東西勝過於自然。任何東西好像都是「人」賦予它意義及價值。譬如說,希臘羅馬一些遺跡,若沒先了解一下背景,對你來說那只是一堆石堆。又如,你懷念某個地方,絕不是單單這「地名」,而是那是你跟某人相遇的地點。對於我來說,這堂課是個「媒介」,透過此,從各角度去認識這國度。
針對裡頭的「典型德國人」、和全球化影響,來發表我的想法。第一,德國人都是勤勞、講求秩序的嗎?大家都會說不一定啊,像中國人講的「一種米養百種人」。但他們仍是給世人如此的感覺?我覺得像疾病的遺傳因子或者是星座論,「人為」的比重似乎比較大。我的論點是,譬如高血壓有很多的危險因子,像膽固醇過高、動脈硬化以及遺傳等。針對遺傳我覺得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有相同的生活型態,當然比較有可能有相同的病症。又如星座,譬如某人是射手座,大家都說他要是個熱情、愛好自由的傢伙。但是,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星座上說這種人都是這樣的個性,因而你漸漸接受此觀點,然後就變成是個熱情、愛好自由的人啊?所以,說不定德國人個性也是因為祖先們都是這樣而「遺傳」下來的!而不是天生所造成。
再來,就像老師說的,德國是歐洲中受「全球化」影響最深的國家。之後也有報導出來,為了面對此,「本土化」也漸漸崛起。所以我現在有個不同的觀點,在「全球化」席捲而來時,然後進入一個國家後,會不會經過一番潤飾,也就是說人們並不會照單全收,會加入一些本土的東西。就像一些異國料理進來台灣,會調整為適合台灣人的口味,就連一些連鎖業也是,像星巴克會推出「豆漿拿鐵」,也會推出中秋節月餅,端午節的粽子;另外像麥當勞會推出「燒飯堡」(7號餐)。當電影「A.I.人工智慧」在日本上映時,裡面那個小童星去宣傳,大人問他這樣奔波辛不辛苦?他笑著說不會,因為可以吃到不一樣口味的麥當勞餐點,那時他吃到的是照燒豬肉堡!
我認為,人會對所面臨到問題,做自覺性調整,這也是人異於其他生物的特點。也因此由人創造出來的東西,無論是藝術、音樂、電影甚至典章制度都挺有趣的。我怕我這樣說有點矯情,不過老師給了我一個進入這個國家除了文字外的「點」,之後要怎麼出發,怎麼連線就得靠我自己了!不過,「有興趣」一直是我的動機,所以我應該會好好繼續探索下去,不管是這文字還是這文化。
上德國文化這門課,對我來說不只認識德國的文化,也讓我開始多關心我生活的國家,讓我正視許多從來沒發現的問題,在跟德國比較的過程中,使我有不同想法,我們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台灣未來的生存規則也是我們可以訂的,何不先從我們開始呢?